关于开展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的通知
发布时间: 作者: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来源: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
各专委会,各单位会员、个人会员:
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拟以“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基础”为主题召开2024年年会(大会日程及报名事宜另行通知)。现面向广大会员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征文,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年会主题
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基础
展望2035,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,科普场馆需肩负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群众基础的新使命,为培育科技人才而努力。科普场馆应有所创新、有所突破,既要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促进者,更要充分发挥其泛在与包容的特点,争做科学文化的引领者。作为新技术应用和赋能的重要科普阵地,科普场馆需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,将科技资源有效转化为助力建设科技强国、文化强国的强大动能。
二、年会分主题
(一)破壁融合:泛在智能的科普场馆建设
伴随着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加快,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需求日益增长,科普场馆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。明确科普场馆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扮演的社会角色,并认识到其泛在化——即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的存在方式——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。同时,集群化、体系化的发展模式将为科普场馆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为实现科普场馆的社会包容性,还应构建能够满足不同公众需求的非正式学习空间,并打造基于科普场馆的创客空间。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普场馆,构建面向2035的展教研一体化的创新策源地,并推动科普场馆新样态下的标准化建设与评估工作,以评促建。依托社会力量促进科普场馆协同化发展,共同构建一个泛在而包容的科普生态系统。
(二)跨界协同:科学文化的生成和传播
推动科学技术发展、涵养科学创新精神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土壤。科学文化包括科学思想、科学方法、科学精神、科学家精神、科学伦理、规范等内容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发展的挑战,中国需要大力弘扬科学文化,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。科普场馆应成为科学文化呈现和传播的主力军,需充分利用展览、教育活动、科普剧、科普影视、文创、图书、比赛、展演等形式,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,营造尊重科学、崇尚创新、理性探索、严谨求是的社会氛围,实现理念、内容、形式及传播路径的创新,助力实现2035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。
(三)创新策源:新技术的运用赋能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,需探索新技术对科普场馆的赋能作用。注重科普场馆的数据治理工作,发掘科普场馆的数据资产,提升数据效率,为新技术在科普场馆的应用与数据共建共享奠定基础。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、VR、AR等技术在展览展示和教育活动中的运用,丰富科普产品类型、增强科普场馆观众的沉浸式、个性化体验。注重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赋能科普场馆运行管理,如科普场馆运营、服务、安全等方面,提高运行管理的效率,打造更包容、可持续的智慧化科普场馆。推动科普场馆事业高质量发展,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,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。
(四)馆校结合:科学教育的新空间
科普场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,要充分发挥校外科学教育阵地资源优势,通过开展馆校结合助力科学教育创新,促进场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结合,拓宽实践育人途径,为科学教育加法提供有效的增量支持。科普场馆要加强理论层面的探索和深入研究,加大内容提升和资源开发力度,聚焦前沿科技,涵养科学文化,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企业等,研发主题化、系列化、分众化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,将科学方法与科学问题结合、与科技发展对接、与校内教育衔接,通过线上慕课、线下项目式学习课程和冬夏令营等方式,打造专家库、课程库、作品库、媒体库等,为科学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,探索科学教育的新空间,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征文要求
有意参加本次会议者,请围绕年会主题撰写、提交论文全文,入选论文将于会后编辑成书,正式出版。遴选优秀论文年会期间安排口头报告,并择优刊登于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》期刊上。投稿全文宜为5000~8000字,摘要不超过300字,文稿请用Word排版(具体格式见附件1),投稿标题:分主题(编号)+作者姓名+论文标题。请于2024年8月6日前按要求将论文全文和论文登记表(见附件2)发送至指定邮箱。
联系人:莫小丹
电 话:010-59041393
邮 箱:cansmxgw@163.com
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
2024年6月6日
文件下载:关于开展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的通知.pdf